雖然俄烏沖突使得歐洲的能源供應緊張,碳逃逸的風險加大,但是歐盟并沒有就此止步。相反,覆蓋范圍更廣的碳關稅草案的修正案在歐洲議會獲得通過。
面對“來勢洶洶”的歐盟碳關稅,國內的企業有沒有切身感受?各家將如何應對?
現狀
歐盟碳關稅“來勢洶洶”
歐盟碳關稅草案的修正案稱,碳關稅收入將用于歐盟預算,支持最不發達國家實現制造業脫碳,以支持實現歐盟的氣候目標和國際承諾。同時還提出,在碳關稅實施年份,在每年5月31日之前,未向碳關稅當局提交與上一年度進口貨物中對應排放的若干碳關稅證書或提交虛假信息的,罰款力度應為上一年度碳關稅證書平均價格的三倍,同時仍需交出未結數量的碳關稅證書。
綜合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的統計信息,我國鋼鐵2021年出口量6690萬噸,占總產量的5%。其中,向歐盟出口鋼材208.88萬噸。未鍛軋鋁及鋁材2021年出口量5619130噸,其中出口鋁材546萬噸,全年對歐盟出口鋁型材6.62萬噸。
雖然占比不高,但是如果為此支付碳關稅,將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綠色創新發展中心(iGDP)在其發布的《碳邊境調節機制:進展與前瞻》研究報告中指出,受影響貿易額最大的行業來自鋼鐵,受影響貿易額達到161億元人民幣,其次為鋁的出口,大概為91億元人民幣。按照現行排放強度,鋼鐵稅率或達11%-12%,鋁的稅率達29%-33%,而兩個行業每年為此支付的碳關稅都將在20億元-28億元人民幣左右。而這僅僅是按照50歐元/噸碳的交易價格計算的結果。然而,歐洲碳排放價格目前已經接近90歐元/噸。這意味著,保持現有出口量,這兩個行業需要支付的碳關稅額度甚至可能翻番。
近年來,因為貿易摩擦,中國在鋼鐵、鋁等產品對歐盟,甚至整個西方國家的出口正在減少,而歐盟碳關稅的實施有可能會推波助瀾。值得注意的是,修正案新加入的有機化學品、塑料同樣是對歐盟出口的重要產品。
分析認為,歐盟碳關稅萬一通過,會不會形成連鎖反應,成為發達國家站在道義高度進行貿易保護的利器。
困局
“碳盤查”已悄悄開始
面對歐盟碳關稅,國內企業有沒有做好應對?
貝殼財經記者首先對國內的鋁型材生產企業進行了了解。山東一家企業管理人員坦言,前些年出口歐盟的份額還比較大,而經過這幾年的各種加稅、反傾銷,份額已經萎縮得很少了。至于記者談到的碳關稅,這位高管表示,“不就是變著法加稅嘛!”一家廣東鋁型材生產企業的銷售人員表示,“公司估計有一些計劃,但是自己并不清楚,至于加收碳關稅后對歐盟生意還能不能做,就看有沒有利潤。”就連一些行業協會,在回復記者的咨詢時,也多表示“還不是太清楚”。
相比部分企業對歐盟碳關稅的“知之甚少”,一些規模較大的上市公司還是比較敏感的。在致電一家中部地區的金屬鑄件企業時貝殼財經記者得知,雖然還沒有開征碳關稅,但是一些歐盟的產品進口國已經委托第三方開始系統的碳盤查。在這份“考評調查”中,貝殼財經記者發現,既有“是否加入全球氣候倡議”“是否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是否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否制定環境政策”“是否采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開放型問題,又有用能量、用能結構、溫室氣體排放量、污水排放量、工業固廢的處置等企業的核心數據資料,有的甚至涉及企業的商業機密。對于超越正常范圍的盤查,雖然對方承諾將履行保密協議,為了不影響正常貿易,大部分企業不得不同意。這家金屬鑄造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拒絕,或無法簽訂銷售合同,所以企業只能接受。
北京國際技術合作中心葛煒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一般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并不高,除了能有限地做好自己環節的碳減排外,對于歐盟碳關稅只能被動接受,它們更多的是“無助”。
眼看著對歐盟出口量的減少,以及環境盤查(碳盤查)的加劇,也有學者、企業家表達了自己的“無奈”。低碳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多個行業,多個系統的配合。而中國也正按照自己的節奏,確定“雙碳”目標,逐步推動低碳化發展。但這對于歐盟的碳關稅而言,依舊面臨極大壓力。
突破
中國路徑“應對萬變”
今年6月,國內最大鋼鐵上市公司寶鋼股份發布《2021年氣候行動報告》(下稱《報告》),其中在“氣候變化風險和機遇識別”章節中提到碳關稅,是為“轉型風險”之一,其他的轉型風險還有能源結構轉變、低碳排放鋼鐵產品市場需求量增加、原材料成本上漲等。
《報告》顯示,碳關稅將影響公司未來產品的出口,若按照80歐元/噸二氧化碳征稅預估,公司每年將被征收4000萬-80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82億-5.64億元)的碳邊境稅。不過寶鋼股份表示,根據宣布承諾場景分析結果,碳關稅風險的影響程度是“低”,表示其對公司發展的潛在負面影響十分有限,原因是公司現有戰略規劃可完全緩解。
“寶鋼股份已聯合同行參與到鋼鐵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的研究中。此外,通過開展的一系列節能減排措施,在行業內有較為優秀的產品碳足跡表現。”《報告》顯示,公司采取的減緩措施包括推動低碳冶金關鍵工藝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布局零碳鋼鐵示范生產線,實現智慧制造。
寶鋼股份碳中和辦公室主任朱巖稱,公司制定了碳中和戰略規劃,目標是到2035年,噸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30%,2050年實現碳中和。公司近期目標是在2025年開始向市場供應低碳排放的產品,并將持續擴大供應能力,滿足客戶對綠色低碳產品的需求。
對于歐盟的碳關稅,也有一些企業表示,既不能視而不見,我行我素,也沒有必要自亂陣腳,妄自菲薄。隨著近年來我國低碳發展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地實施,已經逐步形成從用能、節能、開發新能源,到碳捕捉和碳存儲,再到綠色制造、綠色建筑、低碳生活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隆基股份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光歐盟要對碳進行邊境管理,估計以后很多地區都要推動,而我國在一些行業,比如光伏,低碳發展水平已經領先世界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堅定不移地做好自己,以低碳發展的不變,應對全球碳壁壘的萬變。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白華兵
新京報零碳研究院研究員 程維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