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2月,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23億噸,累計成交額達到105.9億元。此外,目前我國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市場發展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碳減排支持工具帶動2022年碳減排超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節能降碳”、“綠色低碳”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高頻關鍵詞,包括減污降碳協同、綠色金融、生態產品價值、碳市場建設、碳匯等關鍵詞在提案中不斷出現。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重點工作任務的建議中提出要“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穩步推進節能降碳”。
這是自中國2020年9月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后,“雙碳”連續第三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企業、金融機構和第三方咨詢服務機構代表委員認為,未來需在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加強碳信息強制披露和綠色發展金融支持等方面下功夫。
據新華網報道,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五年,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未來“要繼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span>
報告強調,要穩步推進節能降碳。統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超過10.5億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由6.5億千瓦增至12億千瓦以上,清潔能源消費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
李克強指出,今年要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當前,我國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基本建立,“雙碳”工作取得良好開局,但目前在制度保障、監管與評價體系層面仍面臨一些挑戰。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全國碳市場發揮著市場機制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2021年,我國啟動了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全國碳市場。近期,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期“免費配額將收緊”的政策基調已基本確定,但配額分配方案等多項關鍵政策亟需在2023年盡快敲定。
由于免費配額減少,未來企業可能面臨需要花錢在碳交易市場購買排放量才能正常生產,由此會衍生一些“借碳”之類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如何完善、激活碳排放交易政策,普及碳普惠,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多位兩會代表給出了他們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齊魯石化黨委書記韓峰建議,盡快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建立碳交易的合理指標分配和定價機制,構建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統籌碳排放權、用能權等相關市場機制改革。
韓峰指出,雖然全國碳市場具有良好發展前景,但由于全國碳市場建設仍處于初期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管理層級不夠完備等。韓峰認為,可鼓勵集團型企業發揮集團化和集約化管控優勢,統籌做好下屬企業碳排放配額內部平衡和碳市場平臺交易,實現整體推動、先進帶動的更大減排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董事長馬永生建議,重啟并打造全國統一的自愿減排(CCER)市場,研究并發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方法學,推動CCUS項目盡快納入我國自愿減排機制。馬永生認為,這將可以一定程度解決低碳項目大規模推廣應用的經濟性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大唐集團董事長鄒磊同樣呼吁盡快出臺國家層面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并建議進一步研究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法律法規,加快財稅、金融、司法等領域涉碳法律法規建設,完善各層級制度,確保企業獲得、轉移、注銷碳資產全過程有法可依。
在全國政協委員、普華永道亞太及中國主席趙柏基看來,中國應進一步健全符合綠色轉型發展要求的“雙碳”配套服務體系。譬如,完善碳排放信息強制披露、加快建設統一透明的碳排放管理體系,增強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碳減排的內生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德勤中國主席蔣穎建議,要有針對性地為特定地區提供支持和投資,緩解或避免因氣候治理和綠色低碳轉型提速引發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她還建議,建立關注公平轉型的轉型金融制度體系,引導金融資本支持綠色低碳轉型;將支持公平轉型納入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政策體系,推動企業實踐公平轉型。
在全國人大代表、民建福建省委會副主委、廈門國家會計學院教授黃世忠看來,實現“雙碳”目標,離不開制度安排,制定用于規范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議題的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制度安排。
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表示,目前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專門立法尚屬空白,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的舉措主要依靠國家政策和部分地方立法予以規范,已經不能很好滿足現實需要。應盡快由全國人大牽頭,啟動《應對氣候變化法》的立法工作,為各類碳減排、碳交易活動提供充足法律依據和有效制度保障,以法治手段推動實現碳中和碳達峰。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的發布意味著我國雙碳“1+N”政策體系中的“1”正式出臺。它主要在該政策體系中發揮統領作用。
而“1+N”政策體系中的“N”主要有兩部分構成:一是重點領域和行業實施方案。該《意見》提出,要制定能源、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業和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二是雙碳保障方案,主要包括科技支撐、能源保障、財政金融價格政策等。
然而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目前只將電力行業納入到碳排放權交易的范圍,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其他七大高排放行業亟待納入,按照“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的原則逐步推進擴容。
擴大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其他七大行業何時會被納入全國碳市場,是本次兩會關注焦點之一。
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提出,要擴大全國碳市場參與企業的覆蓋范圍,完善相關政策,有序地分批將重點碳排放行業全部納入全國碳市場,建議爭取在“十四五”期間納入數據基礎較好的鋼鐵、水泥、有色金屬行業,“十五五”期間納入所有重點排放行業,同時穩步推進非重點碳排放行業納入碳市場的工作。
從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角度,李書福建議完善碳市場管理運行機制,激活碳市場交易,充分發揮市場對碳減排的促進作用。此外,全面普及碳標簽及碳普惠制度,推動全社會自覺踐行“雙碳”責任。
“建立全國統一的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及碳標簽認證制度,鼓勵商家及個人采購帶有碳標簽的產品;全面普及碳普惠制度,鼓勵基于碳減排生活方式的創新創業,同時引導低碳消費,形成全民降碳的良好社會氛圍?!崩顣Uf。
全國政協委員、中泰證券總經理馮藝東建議,優化碳排放配額初始分配機制,加快推動目前碳市場配額初始分配由“企業申請+政府審批”模式為主向拍賣為主過渡,充分發揮市場對碳排放配額初始分配的決定性作用。
此外,馮藝東還建議建設全國統一碳交易所?!耙匀珖冀灰资袌龊途攀∈械膮^域碳交易市場為基礎,組建以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為會員主體的會員制全國碳交易所,作為碳排放配額交易的統一市場?!?/span>
“十四五”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加快推進能源體系清潔低碳轉型的關鍵期窗口期。
當前,我國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設,促進“雙碳”目標實現。在光伏基地建設中,以PERC技術為代表的先進光伏技術得到大規模發展,隨之也推動國內地面電站的系統成本快速下降。全國政協委員、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倡導,在風光基地項目建設過程中先進技術占據一定比例,留存10%的空間作為創新技術競爭配置要求,通過加強先進技術應用,引導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建議風光基地項目進行混改,優化商業模式,通過1+N模式,明確民營企業的參與比例,吸引更多民營企業參與風光基地競選,激活市場活力。
微電網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載體,更有利于促進分布式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南存輝在提案中建議,出臺關于光儲充電網末端的源網荷儲微電網的支持政策制度,推進示范點項目建設,鼓勵鄉鎮居民安裝戶用光伏、微電網,結合集中儲能、充電樁等新技術、新產品構建鄉鎮級智能微電網。同時也鼓勵支持社會資本尤其是民營企業參與鄉鎮級電網投資建設,進一步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用高效新能源微電網系統為鄉鎮居民提供電熱冷暖等綜合能源服務,并為后續虛擬電廠的能源聚合夯實基礎。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會長、昆岳互聯公司董事長劉懷平以鋼鐵行業為例介紹,鋼鐵行業能源消費總量約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九分之一,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5%,促進鋼鐵企業節能降碳,將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路徑。
鋼鐵企業通過極致能效對標查找不足和短板,開展能效評估、節能診斷和審查、低碳升級規劃等,可提高能源綜合管理水平,降低能耗及能源成本。劉懷平建議,建立健全鋼鐵行業能耗和碳排放監管與評價體系,穩步推進鋼鐵企業能效和碳排放核算、計量、報告、核查和評價。對極致能效標桿企業給予表彰與獎勵。對于未及時開展能效達標的企業,進行通報并要求限期整改。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天加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蔣立表示,建筑、工業和交通是能源消費三大領域,我國建筑能耗約占全國總能耗的35%,空調能耗約占公共建筑總能耗的50%。作為公共建筑中的絕對能耗核心,中央空調系統的能效提升面臨著巨大壓力。他認為,應制定中央空調系統能效檢測及評價國家標準,建立透明的設備方、業主和國家權威檢測機構三方用能監測體系,助力實現國家“雙碳”目標。
民進中央今年提交的《關于強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制度保障的提案》介紹,目前,“雙碳”相關立法缺少頂層設計、相應制度安排仍有短板、“雙碳”工作統籌管理有待加強。
該提案建議盡快啟動“應對氣候變化與碳中和法”立法進程,一攬子制修訂能源法、電力法、煤炭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以保障能源結構低碳轉型、煤炭消費盡早達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體系構建等目標實現。
同時,優先建立基于效率的約束性指標,并兼顧長期碳中和導向的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制度及目標體系。進一步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及相關制度,加快擴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范圍并強化相應激勵措施。
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交易市場是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碳減排。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學碳中和發展研究院院長黃震提交了加快重啟我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建議,包括盡快修訂出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確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交易登記和交易規則等基本制度和參與各方權責,統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加速推動自愿減排注冊登記和交易系統的建設,重啟CCER項目的審批,簡化CCER項目審批流程,減少備案事項,縮短CCER項目開發周期;加快構建符合當今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的CCER方法學體系,完善減排量核算方法;建立統一的CCER交易市場,統一交易規則和管理辦法。
此外,民革中央提案關注提升我國碳排放權交易監管能力。
九三學社關注綜合提升我國碳匯能力;推進產業園區降碳減污協同;推進轉型金融支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等。
民盟中央關注健全綠色金融體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促進沙產業發展,提升生態產品價值。農工黨關注推進綠氫技術攻關和產業發展;加快發展濕地碳匯;推動新能源儲能市場化配置。
致公黨關注發展綠色醫學,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支持川渝發揮清潔能源資源優勢,推動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深化電力市場體制改革;推進綠色金融創新改革;推動“一帶一路”國家光伏發電規模化發展等。
農工黨關注擴大綠色需求推動綠色發展;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建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機制;推進碳市場與電力市場聯動等。
兩會上,多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都涉及了綠色化、低碳化建設發展。氣候友好型的園區、低碳零碳示范園區等詞成為高頻詞,也反映出各地在規劃建設中,已將低碳布局納入重要考量之中。
北京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繼續狠抓污染防治不放松,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強裝備、電子、汽車等行業節能減排工作,改造高能耗老舊數據中心,促進各類園區綠色低碳循環化改造升級。加大低碳試點示范力度,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一體化等先進低碳技術應用,建設一批氣候友好型的園區、社區、校園等。
天津提出,接下來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2023年,將加快工業園區、機關、企事業單位低碳(零碳)試點示范建設。加大建筑節能推廣力度,新增地熱供熱能力900萬平方米,再生水利用率達到46%。
云南計劃在未來5年,加快建設碳資源池,推進碳匯項目開發,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實施節能減排十大重點工程,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大宗固體廢棄物和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創建一批低碳零碳示范園區。
內蒙古自治區鼓勵工業企業實施綠電替代、采用綠色工藝、使用綠色材料,打造更多低碳園區、零碳園區,切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化水平。
此外,“綠色轉型”、“能源結構調整”也頻繁出現在多地的政府報告中,山西、浙江和安徽等地提出了新能源裝機占比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標。
山西提出未來5年的目標:能源革命成效明顯,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到95%左右,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到54%。到2030年基本完成資源型經濟轉型任務,到2035年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按照上述目標要求,強化“雙碳”牽引,加快建設美麗山西。圍繞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河北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單位GDP能耗下降22%,綠色轉型取得新進展。今后5年,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立足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定位,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浙江在過去5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提高10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高4.7個百分點的基礎上也提出了新目標。今后5年,浙江將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和能源保供穩價,加快打造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先行省。推進電源、電網、儲能、天然氣管網等現代能源基礎設施重大項目87個,完成能源領域投資6000億元以上。到2027年,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超過43%。
內蒙古也計劃在未來5年將把傳統燃煤電廠轉為新型綠色智慧電廠。提高煤炭彈性產能和應急保供能力,加大油氣資源勘探和增儲上產力度,推動非煤礦產資源綠色安全有序開發。全力推動新能源加快開發和全產業鏈建設。以新能源帶動新工業,加快大型風光基地和源網荷儲、風光制氫等場景項目建設,力爭并網裝機2500萬千瓦以上。
2022年,國內首座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在安徽投入運行,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647萬千瓦。 在今年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安徽提出在未來5年,將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新型能源體系加快規劃建設,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8%以上。
此外,廣東也提出將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
當前我國雙碳工作的三個目標分別是:2025年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2030年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2060年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除了前文提到的《意見》,國務院還印發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這兩個文件共同構成了貫穿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頂層設計。
本次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比較概括性地提出了實現2023年綠色低碳發展,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原則性要點和工作思路。例如在“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部分,《報告》提出,要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持續推進工業重點領域節能降碳。要優化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推進換電模式應用和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推動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在談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時,《報告》提出,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鞏固新能源汽車、5G、光伏等優勢產業領先地位。
在談到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時,《報告》又提出要發展生物經濟、北斗產業、氫能產業,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
由此可見,國家已經把新能源汽車、光伏、氫能產業、綠色低碳制造等放在戰略性產業和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位置。在“十四五”期間,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會持續、深入推進,無論是從供給端還是需求端都會對我國經濟帶來深刻的影響。
(本文來源:電子工程專輯 作者:劉于葦 副主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