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能源企業交流比較多,經常會被問一個奇怪的問題:
你們這個服務,項目投資回報率是多少?
這背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在交流,一種是以工程項目為主的,每個項目都有單獨投資回報率;另一種是以服務為主的,服務本身就是現金流,如果說ROI的話,公司的股東才能算ROI。
因為服務不是工程項目。
個人認為,綜合能源產業要走出今天以項目為核心的紅海競爭,其必由之路在于從工程到服務的轉型。
從名字開始說起
綜合、能源、服務,其實是三個相互聯系的名字,背后代表了思維的融合。
這么說比較抽象,我們對應到三個通俗的詞匯,五星級、酒、店
問題一,綜合能源服務是不是搞多種能源?
這問題的關鍵詞就是能源。其實現在的綜合能源服務,我感覺不少人把它簡化成了多能聯合、多能互補,比如大家一股腦的去搞三聯供、集中供熱了。
同樣問題:五星級酒店是不是只會賣酒?答案當然不是。
問題二、綜合能源服務是不是搞能源項目?
五星級酒店是不是搞五星級酒店的項目?答案當然不是。
五星級酒店需要硬件的基建投資,也賣各種酒和美食,但是五星級酒店的本質是一種綜合的,圍繞客戶旅行需求的綜合服務。
綜合能源服務需要綜合能源的硬件和基建,也提供各種能源,但是綜合能源服務的本質是一種綜合的,圍繞客戶用能需求的綜合服務。
所以不要用建五星級酒店的邏輯去理解五星級酒店的服務——能建五星級酒店的建筑公司多如牛毛,但是能把五星級酒店的運營做成百年品牌,確保長期服務質量的,屈指可數。
綜合能源服務+智慧
現在大家也在提“綜合能源服務+智慧”,其實這是三個時代的變遷。
能源工業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強調資產規模、投資收益率,強調基建。這就是當下綜合能源的基建邏輯,無非以前大家投電廠、建電網,現在投三聯供、投能源網絡,從資產本身的角度來說,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邏輯。
綜合能源服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思維,即傳統工程、設備和基建如何向服務業務轉型,設備即服務、能源即服務。在服務的過程中,信息化起到了串聯的產業鏈作用,所以提升服務效率,這是真正意義的“綜合能源服務”
綜合能源服務+智慧,比如現在大家談的很多的“平臺生態”、“社群流量”,其實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即廣泛的物聯和AI數據驅動,使得服務從“產業鏈”,升級為“產業網”,是一種網狀協作的,開放共贏的產業生態。這也是阿里的曾鳴教授所說的“生態協作”+“數據智能”,雙輪驅動的智慧商業模式。
而現在的綜合能源,很多人眼饞于“能源互聯網的平臺經濟”,嘴上喊著“新業態、服務轉型”,最后無奈的干著“跑路條、搶項目”的活。
很有趣的現實。
綜合能源服務的本質是什么
我認為,綜合能源服務的第一性原理,是整個能源行業發展重心的改變:從過去強調“供給側的發輸”,轉向“需求側的配售用”,在這個過程中,技術范式、組織范式、商業范式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過去以保障能源供給安全為首要目標,所以在技術范式上強調大系統的安全可控;在組織范式上強調集中化、科層式管理;在商業范式上,更接近于自然壟斷或者寡頭競爭的剛性價格回收機制。
由于分布式能源技術的興起,比如氫能、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儲能、電動汽車、需求響應等,使得能源供給側的可靠性要求大幅度下降,因為在需求側有足夠的靈活調節手段,在技術范式上是配售用的多元、多向、柔性、互動、分層自治;在組織范式上是多主體的經濟價值最大化協作;在商業范式上,是以價格信號為導向的多邊多元、靈活的服務貿易。
而傳統能源企業原有的,以資產投資為導向的集中式管理組織架構和文化理念,則受到了巨大的挑戰。
綜合能源服務的商業邏輯變遷
供給側思維的綜合能源,其實沿用的是原有的自然壟斷OR寡頭競爭模式下的資產化思路:我建了電網/電廠,你總不能不用吧,你用了必須要給我錢。其本質是:有了硬件,自然就有了現金流。
但是需求側的綜合能源服務則不然:你硬件再好,如果服務不好,我可以不付錢。比如分布式光伏因為屋頂漏水沒有及時維修,業主不付錢;建筑綜合能源,因為LED燈泡壞了沒有即使更換,業主拖延付款;商業綜合體出租率太低導致用電量不足,約定的節能量達不到,業主不愿意付款。這些現象都是持續的服務交付無法適應項目實際,導致的問題。
那種“有了硬件,必然能收錢”的商業邏輯,在需求側那里是不成立的,所以用供給側思維去計算項目收益率和風險,綜合能源項目的成功率大致在5%以內,大量項目被篩除了。
所以綜合能源項目成了紅海競爭——各大能源巨頭以收益率和風險為標準,少量的優質項目引來各路投資方的爭搶:大家都有低成本資金,沒有絕對的技術護城河,所以只能靠爭奪。
但是這背后的商業邏輯其實是不一樣了。
能源服務產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部分
在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GDP占比一直在70%~80%左右,我國大致在50%。
這個20%的差距,個人認為不是在面向消費者服務的第三產業,而是面向企業服務的第三產業發育不完整,未來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最典型的就是高端制造業,其本質就是面向企業服務的第三產業。
我認為能源服務的產業化,也是是彌合這20%差距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發達國家,有相當數量的企業,選擇第三方的能源運營服務,這些企業可能是傳統的能源企業,也有大量的專業公司,企業主把能源看成一個專業的,可以外包給第三方的業務,就像企業的餐飲服務,進行專業服務采購。
企業運營環節的專業化,第三方化,也是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滲透的最核心要素,比如美團美菜,就是美團給商家配送優質菜品的專業化服務。
我認為,如果BAT想進軍能源互聯網,一定不會在什么多能互補、園區供熱站這種重資產的領域進行糾纏,其核心價值就是如何利用數據智能、構建平臺化、生態化的企業級能源運營服務。
而這恰恰是傳統能源企業在技術、理念、組織這些方面最大的短板,是一種第二曲線的競爭關系。
不是融合,而是重生
有些專家提出的能源互聯網,是能源網、信息網、社會網的多網融合。
我認為這個觀點可以繼續往前推一下,這種關系不是水乳交融一般的物理融合,而是一種Na+Cl=NaCl的化學反應,是一種叫做氯化鈉的重生。
能源網和信息網的融合,不僅僅是簡單的一二次設備融合,而是“源網荷儲充車”的機器智能社交;
社會網和信息網的融合,不僅僅是“社區共享電工”,而是一種數據智能驅動的,打通能源價值服務環節,把傳統能源服務的鏈式結構,變成能源價值的網狀協作生態。
我覺得這可能是阿里曾鳴教授的智能商業,在能源互聯網落地的某種可能愿景。
能源服務,從產業鏈到產業網
能源服務只有從傳統的產業鏈,走向產業網,才是能源革命的最大意義之一。
以投資基建為目標的綜合能源,其基本的商業合作形態,以產業鏈為主,這個鏈條很短,最大的競爭在市場營銷環節。
而以客戶價值為核心的,多邊多元的能源服務,是一種網狀的,帶有2B端社交屬性的價值生態平臺。
這里的核心在于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的網絡復雜度提升,從以項目為核心的一維產業鏈,到以客戶需求為核心的,二維服務價值網絡,最終上升到增加數據維度的三維價值空間。
所以未來的綜合能源服務,從生態復雜度來說,是比基建為主的當前產業鏈高兩個復雜維度的產業綜合體。
這才是能源服務最大創新可能性——當復雜維度提升,新的業務模式和商業可能性就大幅度增加。
BAT是一種三維的商業空間平臺,這才是BAT打破原有商業格局,形成新的價值高地的最核心原因。
而這也是為什么BAT一直沒有進入能源的原因——因為市場發育度不夠,導致原有一維產業鏈格局很難被打破,但是隨著市場化水平提升,客戶意識的增強,我認為未來新玩家進入的可能性會很大。
智慧的綜合能源服務,數字化的價值在高維
智慧的綜合能源,大家都在思考數字化的價值,甚至經常有人會問:你們的數字化平臺投資回報率是多少?
這是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思維,在理解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業務。
數字化的價值,絕對不僅僅是幫用戶裝幾塊電表,把用電數據采集上來,然后用各種酷炫圖表展現出來——雖然這是大多數所謂能源數字化平臺在干的事情。
數字化的價值,是在二維的平面網狀綜合能源服務生態基礎上,增加一個數據的維度,使得生態體系成為立體,新的生態模式成為可能性。
換句話說,數字化的價值,絕對不是點對點:業主用了你的平臺,業主省了錢,你賺了軟件費。
而是在三維的,多對多的空間里,去尋找效率提升的可能性,并且催生新的服務鏈接——這很像是一種大腦神經網絡的發育,一個新的知識獲得,會讓神經元與更多神經元在三維空間里增加更多的鏈接,催生出新的創意。
當業主的負荷數據經過分析,可以降低交易風險,甚至不同的負荷曲線打包成不同的交易品種,帶來新的金融服務機會,最終以設備服務打折和贈送備件方式反饋給業主。這樣的數據驅動+多邊生態的商業模式,你說投資回報率如何計算?
所以這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玩法,這不是線性外推的投資回報率,而是整體價值效率的最大化,最終客戶得到了想要的價值——這個價值一定不完全是節約。
所以互聯網行業有個笑話——記得我們當年是為了省錢才開始網購的,現在你能完全離開外賣和電商么?雙十一剁手省了多少錢,沒有人說得清,但是你已經離不開那個生態了,你也是生態的一部分。
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的生態空間復雜度越高,價值交換網絡越復雜,數據智能發揮的作用越大。
這也是目前大家發現能源數字化價值體現很難的原因——當你的商業模式只是一維的,以賣電表+搭售軟件的方式推銷,而無法催生更豐富的多元服務業態,數據在用戶自己那里是無法快速變現的——客戶對能源并不專業。
這也是能源大數據平臺未來必然走向第三方平臺,走向第三方服務的價值基礎,數據資產的使用,比擁有更為重要,而使用的生態越復雜,價值創造就越大。這就是為什么出租車公司自己建的調度平臺,是永遠無法與滴滴去比擬的原因——只有第三方,才有構建復雜生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