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中和”和“碳達峰”再次成為引爆市場的核心概念。自2月底以來,關于碳中和概念的熱度持續升溫,各板塊相關概念股票也輪番暴漲。
如今,兩會在即,“碳中和”已經勢在必行,除了短期概念外,哪些板塊真的有長期投資機會?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隨著各國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氣體猛增,進而對生命系統形成了威脅。在這大一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碳達峰,就是指在某一個時點,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簡單倆說,“碳達峰”就是我們國家承諾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再慢慢減下去;而到2060年,針對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樹、節能減排等各種方式全部抵消掉,這就是“碳中和”。
自2020年9月開始,我國已經7次表態在2030年將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而目前,全國2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已經提出了2021年將研究、制定碳達峰方案。根據規劃可知,預計碳中和是我國未來5-10年的重大主題。目前,我國地方政府響應中央號召,北京、上海、山西等多省市在剛結束的地方兩次重要會議中均部署了2021年及未來五年的節能減排重點工作,“碳減排”、“污染防治”、“綠化”等關鍵詞頻頻出現,各地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制定了具體化的地方行動方案。“碳中和”行動方針將進入執行階段,行業發展空間廣闊。中長期看,為了實現“碳中和”戰略,未來40年我國的能源、產業、消費和區域結構將發生重大的調整。當前看將長期受益的行業主要有三類:其一是上游清潔能源領域。電力能源將迎來深度脫碳,風光發電將成為主要能源。光伏、風電和儲能產業將極大受益。其二是中游的能源消耗領域,非電力部門更加清潔化+電力化。如新能車、裝配式建筑等行業存在著持續發展機會。其三是下游碳排放端的深度綠化。如以生物降解塑料為代表環保產業、碳捕捉行業等會得到顯著的發展。中國碳排放全球居首,遠高于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雖然碳排放總量仍處于增長態勢,但隨著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新能源的發展等,中國碳強度處于下降通道。“十三五”期間,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了 18.2%。
而當前我國能源結構尚待優化,受資源稟賦與技術約束,中國能源結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其中原煤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其余依次是原油,水電、核電和風電三種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因此清潔能源仍在加速推進。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生產商,我國的太陽光伏與風電裝機容量已在不斷突破。生態環境部表示,近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已連續五年超過1000億美元。隨著投資加速、技術突破,光伏和風電都走向平價,未來光伏行業和風電行業將成為可再生能源主力。目前,我國國務院已將新能源消納列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考核指標,要求地方所用電力至少一定比例要來自于新能源,如風力、光伏等。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未來我國新型能源比重將有望由現在的不足10%,上升到2050年的超過70%。其中,光伏、風能在能源中的比重將大幅提升。因此,在以風力、光伏、核電、儲能、氫能、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體系,在中長期來看都必將是空間發展絕大的潛力股。近日,國家電網公司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表示將提高清潔能源接納能力,加大跨區輸送清潔能源力度,提升已建輸電通道的利用效率。這是首個央企發布的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方案顯示,“十四五”期間,國家電網新增跨區輸電通道以輸送清潔能源為主,還將開辟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配套電網工程建設“綠色通道”,確保電網電源同步投產,同時將支持分布式電源和微電網發展。①光伏、風電:隆基股份;通威股份;陽光能源;日月股份從能源消費的角度看,建材行業的生產以礦業和窯業為主,是國民經濟中能源消費總能較大的行業之一。在建材生產階段,碳排量更是占比近28%,與建筑施工和運行階段相比,是建筑建材產業鏈碳排放的重點領域。同時,交通運輸部門也是主要碳排放的產業之一,2013-2019年,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的碳排放年均增速保持在5%以上,是溫室氣體排放增長最快的領域,當前產業排放升級和新能源化都在加速。因此,綠色“新基建”已成為新發展方向,如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相關的項目。綠色建筑方向,裝配式行業發展迎來機遇。相較傳統現澆住宅,裝配式 PC 住宅建造和使用過程中,可在建造、內裝修、后期使用等全壽命周期內的各個環節實現減碳,每平米節水 20.5%、減碳 7.5%,減少垃圾排放 77.7%。綠色交通方向,通過純電動車或者燃料電池車,實現全面電氣化,包括電動化帶來的增量零部件以及重卡排放升級等投資機會。為“碳中和”目標將是相當長時間內中國發展的重要主線,因此以環保為代表的部分產業將具備更為堅實的長邏輯,如新能源環衛、垃圾焚燒等。同時,可降解塑料也可避免焚燒與填埋,以及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工藝改造等都將有效降低碳排放等,亦是長期可關注的領域。此外,除減少化石能源消費等常規舉措外,國際能源署去年底表示,如果各國要實現凈零排放目標,需要大幅增加碳捕獲技術的部署。碳捕獲技術是通過化學反應捕獲煤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技術。是短期內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最重要的技術之一。既可轉化為農業肥料或用作石油開采的催化劑等,也可經過壓縮后封存在枯竭的油田、天然氣領域、海底等安全場所。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1月在推特上承諾,將為開發最佳二氧化碳排放捕獲技術提供1億美元獎金。有海外研究機構測算,碳捕集與封存(CCS)理論上有潛力解決全球62%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比肩電池儲能、氫燃料的減碳技術,發展潛力極大。②回收利用:華虹科技;格林美;盈峰環境;三峰環境;中再資環當前,實現碳中和已經成為必須要干的事,也是必將會實現的事。因此,相關領域的投資機會不只是短期炒作,更是未來五年甚至十年持續的發展方向。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有國家不順應碳中和這一發展趨勢,都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浪潮中的孤島。2060年實現碳中和既是中國對世界的莊嚴承諾,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內在要求,更是在保護我們自己。其中,作為解決氣候、環境和資源問題的主戰場,能源產業將肩負起更大的歷史責任,現在的排放強度雖然下來了,但是總量仍然比較大,只有通過能源低碳化才能徹底解決。總之,低碳轉型,實現碳中和必將是今后重要的經濟發展議題,隨著兩會的陸續召開,相信各領域關于碳中和的方案也將進一步明晰,相關領域的產業鏈都將在中長期持續收益。建議關注相關領域的龍頭企業,順應未來市場的可持續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