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0年9月22日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下簡稱“雙碳”目標)以來,全國相關行業都在積極行動中。
一方面,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30年時間,遠低于歐美國家50年至70年的時間,減排壓力較大;另一方面,百萬億元級別投資也帶來無限想象空間。據中金研究院經濟學家周子彭介紹,至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大約需要140萬億元的綠色投資。其中,前10年年化投資需求為2.2萬億元,后30年年化投資需求為3.9萬億元。 當前,低碳轉型已不再是口號。如何在推動低碳轉型過程中抓住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市場各方關注的問題。 “相比起市場上的流動性,我們目前更缺的是好項目。”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郭明社在談及“雙碳”目標下機遇時表示。 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銀行業協會綠色信貸業務專業委員會首席專家葉燕斐表示:“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尋找綠色資產成為金融機構工作難點。”他建議,金融機構需在“減污”“降碳”“增綠”和“防災”四個方面尋求機會。 “金融在支持重大工程項目時,一定要關注生物多樣性,避免踩到生態紅線。同時,部分生物多樣性或可通過商業化方式解決。”葉燕斐表示,比如,通過支持企業投資種子資源,既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也能實現商業價值。 亞洲開發銀行前首席能源專家、騰訊戰略發展部高級顧問翟永平表示, 亞洲開發銀行主要從三個維度對低碳項目進行評估:一是看技術,即項目應用的低碳技術是否成熟;二是技術應用場景,即項目是否具有發展潛力,融資是否能夠產生合理的投資回報;三是看做項目的公司是否具備足夠的資質,社會責任履行如何。“當然,三個維度下還有很多具體的子指標。”他表示,通過層層篩選下來,優質項目也是相對稀缺的。 周子彭則認為,未來幾十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可能會對全球投資帶來很大影響,而且投資機會一直會變動。當前,新能源、電氣設備等領域出現了新的發展機會,未來,這些行業企業在融資方面也會有所受益。 撬動百萬億元綠色投資,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有力支持。金融管理部門在引導資源配置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目前來看,中國綠色金融快速發展。截至2021年上半年,全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已達13.92萬億元,占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的7.5%。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6.79萬億元和2.58萬億元,合計占綠色貸款的67.3%。同時,我國綠色債券規模不斷擴容,發行規模排名世界前列。 周子彭表示,我國綠色金融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綠色金融融資結構有待優化。“根據上市企業的融資結構,綠色融資中股權融資的合理比例應為30%左右,債券融資的合理比例應為10%左右。目前,我國綠色直接融資發展還不夠充分,存在部分綠色投資需求錯配或者被抑制的問題。”周子彭表示。 能源基金會低碳轉型項目主任傅莎認為,根據不同的技術發展階段以及技術本身不同的特性,需要不同的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予以支持。 “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項目,判斷項目的發展前景和適配的金融支持方式。”傅莎認為,在推動完成“雙碳”目標時,要從系統性變革角度來找到適配的方式。例如,看待產業發展時,要從整個項目存續期考慮其收益和潛在風險;而對于項目技術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要進行合理評估。通過對碳排放情況、資源稟賦、產業結構、資產現狀進行梳理,各地應找到各自差異化的發展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