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上海應積極爭取國際碳定價權 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碳市場
發布時間:2021-12-31
關鍵詞:雙碳 、低碳、碳達峰、碳中和、節能減排
12月25日,在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主辦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論壇上,中國金融40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表示,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我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將發生深刻調整,產生天量投資需求,可能高達200萬億元。
其中,在清潔能源投資方面,供給端如按照每千瓦5000元的投資,120億千瓦的裝機將需要60萬億的投資;在消費端,各種終端用電用能設施的更新改造,如電動車、智能環保建筑等至少會形成40萬億的投資需求;而在傳輸和配送端,縱橫數千公里進行遠距離輸配電的特高壓及覆蓋全國的智能電網設施等投資至少也需要50萬億,加起來會達到150萬億。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我國工業系統將進行源頭減量、節能減排、循環回收、工藝流程改造、廢棄物回收利用,所需投資大體在50萬億元左右。“‘雙碳’目標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所產生的直接投入就將達到約200萬億元。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僅靠政府財政投入是無法覆蓋的,還需要多元化的綠色金融體系,提供長期、穩定、市場化的資金支持。”黃奇帆表示。黃奇帆表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要與綠色發展理念緊密結合,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一是創新發展碳交易、碳金融。未來隨著碳交易規模的擴大,上海未來可以探索實現碳交易的標準化、連續交易、集合競價等金融市場的主流交易方式,當前采用競價候選以及部分地區T+5的原始交割方式,不利于發揮碳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也限制了碳交易的活躍度和交易規模。二是積極爭取國際碳定價權,培育上海成為全球碳交易市場的有力競爭者。中國未來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碳市場,爭取國際碳定價權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現實意義。自2009 年以來,歐美曾經醞釀推出“碳關稅”,近年來主要的國際經貿談判及協議都越來越注重環境標準,目前包括世行、IMF 等國際機構都在積極研究推動為碳定價,如果我們不能推動形成權威的中國碳價,將來很可能又會像過去在大宗商品領域一樣被別人定價。三是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4.78萬億元,同比增長27.9%,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促進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增效、推動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水平、促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具有極強的支持作用,對于助力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大意義。四是充分發揮證券市場直接融資功能,為綠色產業引入源頭活水。上海可以推動交易所發行環保、低碳、新能源等相關主題的公募基金產品,給綠色產業帶來更多資金支持。還可以大力推動綠色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的發展。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持有綠色信貸規模已超過10萬億元,資金來源主要包括銀行股東股本、個人和企業的客戶負債以及同業拆借等方式。接下來可以通過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盤活綠色信貸資產,解決綠色信貸資金來源,提升綠色資產的流動性。五是引導踐行ESG投資理念,完善ESG信息披露機制。ESG投資的發展有助于我國“雙碳”目標推進,也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目前我國ESG投資處于以自愿披露為主的階段,未來建議上交所出臺相對統一的ESG信息披露指引和模板,提高ESG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質量。六是深化綠色金融國際合作,進一步凸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推動綠色金融,不僅僅事關國內產業轉型發展,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發展綠色金融是一項高度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工作,依靠孤力難以長久,加強綠色金融國際合作是推動全球綠色轉型的必由之途。在這方面,上海要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參與和引領綠色金融相關領域國際合作,主動提出綠色金融國際話題探討,積極參與國際間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的構建,為中國乃至亞洲地區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國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