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好降碳路線圖 助推區域碳達峰
發布時間:2022-02-08
關鍵詞:雙碳 、低碳、碳達峰、碳中和、能源轉換

●實現碳達峰一般需具備五個基本條件。一是人均收入達1萬美元以上;二是基本完成城市化加速期,即城市化率達70%以上;三是產業結構優化,工業占比穩步降低,服務業占比達60%以上;四是人均用能5噸標準煤左右;五是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偏高,開始從高碳能源轉向低碳能源體系
●城市層面,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穩定等地區會較早達峰,而城市化率較低、建設用地擴張快、清潔能源配置條件差的地區會較晚達峰。縣區層面,農業型縣區主要受到城市化等影響,工業型縣區受制造業產能規模和轉移、用能結構影響更大,服務業型縣區更多需考慮人口增長、用能結構。園區層面,受高碳項目、產業結構、用能結構影響大。達峰后需持續觀察,避免將峰值平臺期的“小峰”當達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勢必對經濟、能源、投資、財政、金融、就業、科技、生活等產生持久而深刻的影響。碳達峰是碳中和的前提和基礎,峰值的早晚和高低將影響碳中和的時間、成本和難易,做好碳達峰是當務之急。 省、市、縣等區域是碳排放的基本空間單元,也是落地落實碳達峰目標的關鍵和重點。積極穩妥、梯次有序推動區域碳達峰,應堅持全國“一盤棋”理念,遵循降碳規律,科學編制區域碳達峰路線圖,推動高質量碳達峰。 推動全球碳達峰進而實現碳中和,是人類直面氣候挑戰、呵護地球家園的“必答題”。不同區域在“共同但區別的責任”原則下推動碳減排,應準確認識和把握碳排放演化規律及降碳趨勢。 界定排放邊界是制定碳達峰路線圖的基本前提。當前,碳達峰概念已廣泛用于地方、行業、企業氣候行動目標之中。狹義上,“碳”指二氧化碳;廣義上,“碳”也涵蓋以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的其他六種溫室氣體。我國提出的碳達峰指二氧化碳,而碳中和則是溫室氣體的凈零排放,包括所有溫室氣體和生態系統碳匯。按照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和我國《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指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自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土地利用及其變化與林業(生態系統碳匯)、固體廢棄物四大領域。如不考慮碳匯,全國和四川能源活動碳排放占比均超80%,能源無疑是碳達峰的“重頭戲”。 碳達峰是區域碳排放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目前,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國家實現碳達峰,這些國家的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五分之二。不同國家的碳達峰規律表明,碳達峰與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能源轉型進程密切相關,自然實現碳達峰只是時間早晚、峰值高低和峰值平臺期長短的問題。要實現時間更早、峰值更低、峰值平臺期更短的高質量碳達峰,需采取更多人為干預和主動行動。從已達峰國家的經驗看,實現碳達峰一般需具備五個基本條件。一是人均收入達1萬美元以上;二是基本完成城市化加速期,即城市化率達70%以上;三是產業結構優化,工業占比穩步降低,服務業占比達60%以上;四是人均用能5噸標準煤左右;五是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偏高,開始從高碳能源轉向低碳能源體系。微觀區域層面,碳達峰具備更多特殊性。 不同空間單位的碳排放和達峰軌跡差異較大。國家層面,碳排放趨勢性較強,基本遵循發達國家碳達峰的規律和特點,預計“十四五”碳排放年均增速在1%左右、“十五五”增速進一步收窄,邁入低增速、低增量階段。省級層面,因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存在較大差異,碳達峰時序也會不同,預計東部沿海特別是科技發達、服務業占比高、清潔能源配置好的地區可較早達峰。城市層面,碳達峰形勢更加復雜,除省級面臨的情況外,還受特定政策、行業、企業、項目影響,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高、人口穩定等地區會較早達峰,而城市化率較低、建設用地擴張快、清潔能源配置條件差的地區會較晚達峰。縣區層面,農業型縣區主要受到城市化等影響,工業型縣區受制造業產能規模和轉移、用能結構影響更大,服務業型縣區更多需考慮人口增長、用能結構。園區層面,受高碳項目、產業結構、用能結構影響大。達峰后需持續觀察,避免將峰值平臺期的“小峰”當達峰。 四川2017年已明確“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應錨定既定戰略目標,尊重碳達峰規律和差異化特點,統籌高水平發展和高質量達峰。 堅持“一盤棋”,按期碳達峰。靶定碳達峰時間表和峰值目標,推動各行業領域、次區域、重點企業降碳行動銜接,確保目標協同、路徑一致、措施有效,助力區域按期實現總體目標,力爭作出更大貢獻。規避一時一地一企的降碳產生過高成本,造成能源供給危機,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 堅持實事求是,嚴防“冒進”。立足區域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等實際情況,尊重碳排放趨勢和降碳規律,以碳排放總量(增量)和強度降低指標為重點,科學設定區域碳達峰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明確降碳重點方向和路徑,滾動實施確保路徑可行和目標可達,制止不切實際“冒進”“突擊”。 堅持差異化,不搞“一刀切”。評估不同區域、行業領域碳排放現狀、結構和變化趨勢,因地、因時、因事制宜。摸清能源消費增長和結構變化趨勢,推動高碳能源較早達峰、穩步下降,逐步提升低碳能源占比。推動傳統高碳產業先行達峰,為發展騰挪更多排放空間。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差異化設定城區、近郊縣、遠郊縣降碳目標和減排路徑,留給處在開發建設階段的新城新區新產更多增量、更長過渡時間。 堅持統籌兼顧,促進協同并進。將碳達峰作為賦能傳統產業、調整發展方式、培育新興動能的重大戰略機遇,統籌推動降碳與城市營建、產業發展、鄉村振興、能源轉型、環境治理,大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協同增效共贏。 堅持多措并舉,降低控碳成本。應結合次區域、行業領域、排放企業的碳排放特征,評估不同措施和工具的控碳績效、減排周期和降碳成本,適時、適度、適力采取不同的降碳措施和工具組合,實現低成本、高效益、高質量碳達峰。 一方面,要算清“賬”,既算“碳賬”,也算“經濟賬”;既算近期的“賬”,避免攀“高峰”、沖“高峰”、造“高峰”,也算“長遠賬”。另一方面,要明確降碳時間表、重點方向、基本路徑和保障措施。同時,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先立后破,評估政策風險,主動防范風險和化解矛盾。 摸清排放基本特征和增長趨勢。測算近年來區域及各行業領域碳排放總量強度、變化趨勢、結構特征和增減貢獻,摸清經濟社會發展與碳排放的耦合關系及變化。面向2035年甚至更長時期,結合人口規模變化、工業化和城市化趨勢、產業結構調整態勢、重大生產力和項目布局、能源生產供應和配置等,多情景、多模式預測碳排放變化趨勢,研判分析可能的排放軌跡和峰值時間、峰值水平。評估分析行業領域、次區域碳排放增減潛力,評估存量減排潛力和減排成本,識別增長潛力較大的次區域。 科學構建排放目標和指標體系。根據國家“十四五”和中遠期碳排放強度降低目標,結合區域發展階段、人口變化、經濟增長、產業特征、能源結構、資源稟賦、項目布局等,科學設定“十四五”“十五五”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碳達峰時間和峰值目標,從能源、產業、建筑、交通、碳匯五大領域構建普適性與特殊性兼具的降碳關聯支撐指標體系。差異化分解不同行業領域、次區域碳排放控制階段目標,推動碳排放增量更多向先進制造業、綠色低碳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城鄉民生領域配置,逐步向單位排放經濟產出更高的地區和行業領域傾斜。新興領域、成長產業應更加突出強度和績效指標,增強目標靈活性。 明確達峰降碳方向和實施路徑。統籌結構降碳、工程降碳、管理降碳和生態增匯,將結構性調整作為降碳的主路徑,推動空間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和消費結構有序調整和逐步優化,嚴控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產業和項目,推動能源生產低碳化、用能終端電氣化、能源消費高效化,促進客運“公交化”“軌道化”和貨運“公轉水”“公轉鐵”,推動綠色低碳供應鏈構建和產品全生命周期降碳管理。實施差異化減排行動和措施,建設用地占比較低的次區域應挖掘碳匯潛力。可再生能源稟賦較好的次區域應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步伐。傳統制造業較為密集的次區域應提升發展質量和碳效能效水平,服務業占比較高的次區域應加強需求側和消費側管理,推廣綠色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因地制宜打造多類型試點示范。 構建氣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立區域降碳議事協調和工作推進機制,發揮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帶頭示范作用。加強碳排放預算管理,制定彈性考核制度,實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管理。堅持“核算為主、監測為輔”,構建涵蓋行業領域、次區域、重點企業的區域排放監測、核算和發布機制。界定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屬性,既防止“濫竽充數”“渾水摸魚”,也防范“矯枉過正”“一刀切”。靈活運用價格等經濟手段和市場化降碳機制,提升碳資產管理能力。 筑牢民生底線和經濟能源安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嚴防平時不作為、考核時亂作為,減少因降碳造成的日常生活物資價格大漲,切實減少碳達峰對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負面影響。堅決遏制不合理用能需求,加強儲能調峰能力和能源互聯網韌性,加強天然氣、煤炭等能源儲備,嚴防極端天氣事件、能源價格大幅上漲等造成的短期用能緊張沖擊經濟社會秩序。把握好降碳節奏和力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降碳的有序性協同性,堅持實事求是、因業制宜,堅持“疏”“堵”有機結合,避免簡單粗暴關停產業鏈中的高耗能高排放環節,造成產業鏈供應鏈“停擺”和上游產品價格大幅上漲。